澳洲隕石鹼基確來自太空 我們可能都是外星人
14 Jun, 2008

歐洲與美國科學家首度證實,隕石碎片中含有的兩種核鹼基,確實是外太空的物質。
先前研究認為,這塊約於四十年前撞擊地球的隕石,可能在撞擊中遭到汙染。
研究報告第一作者、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人員馬丁斯表示,找到的尿嘧啶與黃嘌呤這兩種分子,「都存在人體去氧核糖核酸(DNA)與核糖核酸(RNA)中」。
RNA是構成人體的基因碼中,另一種重要組成。
這些分子對於四十億年前左右,讓生命出現、且至今不知由來的神奇力量,也許是不可或缺的。
馬丁斯接受「法新社」訪問時表示:「我們知道,許多與我們分析的穆契生隕石十分類似的隕石,三十八億至四十五億年前將建構生命的基礎材料帶到地球。」
川震 板塊內古斷層 千年一動超致命
21 May, 2008
四川規模8.0的地震釀成幾十萬人死傷,災民處境引起全球關切,也讓台灣人不禁想起八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。
921、川震 受力方向相反
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黃柏壽指出,這次四川地震與九二一都是由於板塊擠壓的力量造成的逆衝斷層,但兩者屬於不同的應力系統、受力方向相反。
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,九二一地震是南投丘陵沿著車籠埔斷層「由東向西」逆衝到台中盆地上。
四川地震則是出自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。這股「由西向東」的力量,讓青藏高原東側的松潘-甘孜地塊沿著龍門山斷層帶,逆衝到揚子地塊上。
國家地震工程中心副研究員張道明解釋,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,所產生的能量與被推動的地底物質需要找到出口,因此推升出喜馬拉雅山、青藏高原,這股力量至今仍在進行。
就位置上來看,台灣處於兩個板塊的交界處,斷層錯動造成地震的機會頻繁,容易發生「板塊邊緣型地震」;而四川地震的震央汶川則位於歐亞板塊中,屬於「板塊內地震」。黃柏壽表示,地震是一種能量的釋放,當地塊承受的能量超過臨界值,就會變形而破裂。
台灣地震多 能量難累積
黃柏壽說,在九二一大地震前,大家都不認為車籠埔斷層會發生大地震,因為很多老的斷層長時間沒有活動,早已被視為「不活躍」;但這些老斷層的結構其實是「鎖得很緊」,平常不輕易會發生地震,「但是不動則已,一動則會非常驚人」。
中研院地科所副研究員趙里解釋,有些較軟、較鬆散的斷層比較容易釋放能量,而結構較堅硬的斷層,則需要累積到較多的能量後才會破裂。就如台灣,因地震活動頻繁,地層已經錯動得很混亂,所以能量不易累積。
趙里以唐山大地震為例,當地是古老而堅硬的地層,可以蓄積承受很大的能量。因此,在唐山一帶要發生這麼大地震的周期,可能需要數千年的能量累積。
印、歐板塊 擠壓力量大
而四川汶川離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很遠,先前大家都認為能量傳遞到此需要很長的時間,且當地斷層「被鎖住的範圍大」,發生大地震的機會相對較小。
但黃柏壽強調,兩個板塊的面積規模相當大,彼此擠壓的力量也非常大,就算是斷層的位置在板塊內,一旦擠壓還是會嚴重受迫。
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于高也提到,地震規模的大小與斷層系統的大小有關。
台灣車籠埔斷層的破裂面約一百公里,四川地震龍門山斷層將近三百公里,所以產生的威力也比九二一大了好幾倍。
【2008-05-21/聯合報/C4版/文教】
藉助純矽球體 德國科學家將重新定義公斤
16 Apr, 2008
(法新社柏林十四日電) 如果你曾希望浴室磅秤磅錯,一項德國研究計畫也許很快就能帶來好消息──或是壞消息也不一定,因為這項計畫即將提供更正確的公斤測量基準。
德國布朗茲維國立度量衡研究所的研究員,將以直徑十公分的純矽球體,建立比現行更好的標準測量法。
現在一公斤被定義為一個白金合金圓柱的質量,這個圓柱儲存在巴黎郊區戒備嚴密的地窖中,但由於它的重量漸漸流失,因此越來越不可靠。
科學家新使用的這個純矽球體非常特別,耗資兩百萬歐元(約九千六百二十七萬新台幣)、歷時五年,在俄羅斯、澳洲與德國製造,重量非常接近一公斤,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球體,以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矽同位素「矽28」製造而成。
布朗茲維的科學家將在球體上進行數千次小心的實驗,計算其成分中的矽原子數目。
計畫協調人尼可拉斯告訴法新社,此舉將得知一公斤包含多少矽原子,知道這點,就無需在巴黎或其他地方的地窖,儲藏一公斤的度量標準。
德國團隊與一個日本研究小組合作,日本研究員將使用完全相同的矽球體進行研究。
由於另有兩個國際團隊正以不同方式致力於同樣的問題,德日團隊希望能在明年底前完成工作,不過團隊表示,公斤度量標準最後若有調整,也細微到只會影響科學家,浴室磅秤不會有所不同。
太空垃圾 人造衛星殺手
16 Apr, 2008
〔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〕太空垃圾的數量可能遠超乎人類想像。據估計,離地三萬六千公里的同步軌道上,可能有數以千萬計太空垃圾,這些就算只有零點幾公分大碎片,卻因為時速高達幾萬公里,一旦撞上太空船或人造衛星,將引發難以想像的災難。
英國每日郵報所取得的示意圖顯示,廢棄太空船、失去功能的人造衛星、推進火箭外殼、爆炸解體的火箭,以及各種各樣的廢棄物,已經在商用衛星的同步軌道形成一層「太空垃圾層」。
這些垃圾體積或許不大,但卻是太空任務最不可忽略潛在殺手,即使是一小片塗料,如果以高速撞上國際太空站,很可能會讓外殼凹陷或是窗戶破損;如果太空漫步中的太空人遭到最小顆的螺絲撞擊,鐵定馬上命喪黃泉。
美國航太總署和其他一些太空單位,都有各自的太空垃圾追蹤網;太空監控網甚至能掌握長寬○.二五公分以上垃圾物。監控網一旦發現太空垃圾接近太空梭數公里範圍、且碰撞機率高於萬分之一,太空梭就會自動採迴避動作。
雖然嚴重撞擊案例很罕見,緊急迴避的例子一兩年也才一次,但這是因為太空空間很大,垃圾與垃圾間的空隙還夠,加上新型太空船都有能彈開小型撞擊物的防護層。但隨著垃圾數量越來越多,未來難保不會發生造成嚴重傷亡的撞擊。